1. 首页
  2. 丝路环保
  3. 内容

巴基斯坦中国情

作者:创始人 日期:2019-08-07 人气:147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记者刘畅):巴基斯坦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和孩子都说着流利的中文,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都在中国和国际媒体上撰写关于中国发展和巴中合作的文章,都在积极参与和中国有关的论坛、会议、活动,在一切场合为中国说话,以巴中友好为毕生的事业,这就是泽米尔·阿万和他的孩子们。

从中国留学生到巴籍“中国人”

泽米尔·阿万今年57岁,是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他满头银发,儒雅温和,一口地道的中文,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颇有研究,各种与中国有关的典故趣事信手拈来,是巴基斯坦少有的中国通。他说,和中国人交朋友,为巴中友好服务,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泽米尔从小受到家人的影响,对中国有着很深的向往。1980年,成绩优异的他考取了中国政府的奖学金,赴中国大学读书。他先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一年汉语,又去上海大学攻读机械专业,本硕连读,一读就是六年半。

他说,刚到中国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物资紧缺,购物还需使用肉票、粮票、布票,但学校对他们留学生颇为照顾,老师和同学对他也很关心,他至今都很怀念那一段物质艰苦、但精神上富足的时光。

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除了精修专业课之外,泽米尔还精通了中文,习惯了早睡早起、喝热水、饮绿茶、吃素菜、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来为人处世。泽米尔笑着对记者说:“我18岁到中国求学,25岁离开中国,7年多的黄金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我受的大学教育是中国教育,接触的人都是中国人,我的思想和性格也逐渐变成了一个中国人。虽然我长得像老外,虽然我是巴基斯坦籍,但如果你和我接触,你会感到我是中国人,而不是老外。”

硕士毕业后,泽米尔在沙特阿拉伯一家美国机械制造公司工作了12年。那期间,他一直住在沙特阿拉伯的中国城,逛中国人开的超市,吃中国人开的餐厅,和中国人一起下棋、聊天、旅游。虽然身在沙特阿拉伯,却从未离开中国人的圈子。他说:“我喜欢和中国人交往,和他们交朋友让我感觉轻松舒服,就像没有离开过中国。”

泽米尔和夫人做客中国人家

从科技与教育参赞到民间外交家

后来,泽米尔回到巴基斯坦,先后在巴基斯坦科技部和国立科技大学工作。2010年,他考取了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馆的科技与教育参赞,第二次常驻中国。这一次,他带上了妻子和四个儿子一同前往。

时隔十几年,泽米尔发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高楼大厦林立,公共设施便利,物质极大丰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泽米尔感慨道:“当年我去中国留学的时候,中国比巴基斯坦落后了25年,如今中国比巴基斯坦领先了50年。中国在近现代史上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遭受到了很多苦难,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别人的力量站立起来,这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感慨之余,让泽米尔欣慰的是,他终于可以利用自己之前在中国的所学和现在的工作,切实为巴中合作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了。

泽米尔考虑到巴基斯坦的主食小麦质量虽好,但产量不高,就把中国的杂交小麦引进到巴基斯坦,增加了巴基斯坦农民的收入。此外,他还在巴基斯坦推广了中国的杂交水稻、玉米、蔬菜,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最让他感到自豪的当属在教育方面做出的成绩:“我2010年刚去中国时,巴基斯坦最多有2000名在华留学生。我想方设法找了很多中国的大学协商,希望他们多招收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当我2016年卸任的时候,留华的巴基斯坦学生已经达到了18000人。”

泽米尔笑称,当时在巴基斯坦驻中国使馆工作期间,使馆全体工作人员的中国朋友加起来都没有他一个人的中国朋友多。“我工作上有一个原则,任何一个中国人找我,我从不拒绝。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对我来说都是朋友,必须重视,能帮的就帮帮他们。只要是中国人邀请我参加活动,无论是个人的活动还是论坛、会议,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我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参加。”

2016年,泽米尔从巴基斯坦大使馆卸任返回祖国,重新回到国立科技大学,并成立了一个中国研究中心。他说:“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上一代领导人感情很好,但青年一代彼此了解得并不深入,这可能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因此,我开设了一门课叫中国发展经验,我自己任教。学生们学了我这门课程以后,会更容易找到和适应中国企业的工作。每年,我还会带一批学生到中国考察,让他们亲眼见证中国的伟大,这样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3年来,我已经带了83位巴基斯坦学生到中国考察。”

随着中国相关的课程越来越受巴基斯坦大学生青睐,泽米尔又开设了中国学硕士专业,今年9月正式开课,主要由在中国留学过的巴基斯坦人任教,教授中国政治、历史、改革开放、中文等10门课。

泽米尔长子穆阿兹

言传身教 培养年轻一代的巴中情谊

泽米尔不仅尽心培养巴基斯坦的年轻人学习中国,他对自己的孩子们更是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着孩子们对中国的感情。

他的大儿子穆阿兹·阿万回忆道,从记事起,家里摆放的就是父亲从中国带来的精美的家具、工艺品,客人来了都会交口称赞。母亲经常在家里包包子、包饺子、做宫保鸡丁等中国菜,还会下面条。“一家人一起吃中餐时,会用筷子吃饭,所以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学会用筷子了。”

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泽米尔会在家里给他们讲中国的方方面面,中国总是一家人讨论的重要话题。而在泽米尔任巴基斯坦驻华科技和教育参赞时,更是将孩子们带在身边,让他们亲身体会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在父亲和巴基斯坦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儿子们也将中国作为了他们求学的目的地。长子穆阿兹·阿万在天津大学读土木工程,从本科读到了博士。和父亲一样,他也热心于巴中友好事业,积极参加各类和中国有关的社会活动。二子穆阿瓦兹·阿万在上海交通大学读机械制造,喜欢钻研学术,继承了父亲的学术衣钵。

穆阿兹在中国读书期间,曾代表巴基斯坦青年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峰会并发表演讲;曾经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和天津市之间的高级别投资峰会做过协调员;曾经在天津大学举行的文化节中,将巴基斯坦的文化和美食介绍给中国民众;曾经在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录制的“中巴经济走廊时代”节目中担任主持,向巴基斯坦人介绍中巴经济走廊的机遇与挑战;他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巴铁快线”用中英文双语和一些视频短片介绍巴中两国的政治、文化和两国友谊,吸引了大量的中巴两国粉丝,每篇文章都有几千或者上万的点击率。用父亲泽米尔的话说,他虽然还是学生,但已经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民间外交家。

和父亲一样,穆阿兹也喜欢研究中国问题,撰写与中国有关的文章。虽然一些欧洲学校向他伸出橄榄枝,请他去做研究,但他从未想过离开中国,他觉得自己的未来一定与中国和中巴经济走廊有关。而且,他想把这个课题做得更深入一些:“中巴经济走廊为巴基斯坦投资建设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交通,缓解了电力短缺,这些都很好。但中巴经济走廊并不仅仅是一条公路、一个电站,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项目建成之后,还要关注它们如何对中巴两国经济发展起到长期作用,如何在帮助巴基斯坦的同时,带动中国西部发展,这是我未来研究的重点。”

泽米尔在提到穆阿兹和穆阿瓦兹时,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之情,称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说,两个在读中学的小儿子如果愿意去中国读书,他也全力支持。在泽米尔看来,只有两国的年轻人之间互相了解,加深友谊,两国关系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