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国学文化
  3. 内容

江苏非遗|十番锣鼓:雅俗共赏的民间音乐

作者:创始人 日期:2019-08-15 人气:2432

image.png

明清时期,漕运总督署所在地江苏淮安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镇,南船北马交汇,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民间词曲家孙育卿将乾隆十六年首次南巡时随行乐团演奏的昆曲音乐整理成册,加上带有地方风俗特点的唱词及独特的打击乐,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民间音乐——楚州十番锣鼓。2008年,十番锣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image.png


image.png 

十番锣鼓的演奏特点

十番锣鼓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汲取了不少养分。楚州十番锣鼓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以笛、箫、竹管、笙等弹拨类和吹奏类乐器为主,武场则以鼓、锣、木鱼等传统打击乐器为主。在曲名、唱词、锣鼓曲牌、演奏乐器、演奏方式等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个性特征。

十番锣鼓乐曲中常加入锣鼓曲牌,为衬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有时还会加入锣鼓与器乐合奏,采用对笛、对箫、对笙等组成的双管制乐队配置,弥补单管制声效不足的缺陷。此外,十番锣鼓的打击乐器也很有特点,声效由高到低,层次十分清晰,音乐韵味十足,锣鼓节奏平稳。


image.png


十番锣鼓的曲名文学性较高,如《咏花》以季节为序,依次歌唱了春梅、桃花、杨柳等,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图景。整体而言,十番锣鼓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唱词贴近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十番锣鼓的传承谱系

十番锣鼓在楚州盛行已250多年,传承数代,至今还完整保存着一册原工尺谱手抄本正本,上面记有九大首曲目和几十首独特的民间锣鼓曲牌及乐器定弦法、唱腔、锣鼓敲打法、记谱法等。

孙育卿是十番锣鼓的创始人,楚州籍,原漕运总督运粮官;第二代传承人为丁健刚、丁健科兄弟,楚州河下镇人,原河下敬安堂演奏员;第三代传承人为陈宝富,楚州河下镇人,出生于1914年,15岁随丁健刚学艺,原淮安县袜厂技术员;第四代传承人周宝洪出生于1956年,自幼喜爱民族器乐,13岁时,还在读书的他接触到这个地方乐种,并结识了第三代传承人陈宝富先生。

image.png

十番锣鼓传承人周宝洪正在培训学员


两人虽年龄相差40岁,却结为忘年之交。周宝洪说:“我年轻时笛子吹得蛮好,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他会用二胡跟我合奏。”时间到了1993年春,已是83岁高龄的陈宝富先生来到周宝洪家里,将一本用手帕包裹的曲册递到他面前,里面珍藏的是10首楚州十番锣鼓曲目的原谱,周宝洪由此接过楚州十番锣鼓传承的衣钵。

十番锣鼓的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淮安日益重视运河文化发掘和非遗保护工作。2003年,投入经费专门购置乐器、服装、道具,组织专业人员排练,沉寂多年的“楚州十番锣鼓”获得新生。同年秋,十番锣鼓曲目《咏花》在中国·淮安第二届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的舞台上亮相,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并获得最佳演出奖和特别贡献奖。2008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楚州十番锣鼓”作为江苏省首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对报名者免费进行培训。


image.png 

楚州十番锣鼓参加敦煌“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展演


image.png 

楚州十番锣鼓参加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现场演奏

2017年,淮安市成立了一支70多人的专业团队,承接起十番锣鼓的演出任务,先后参加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江苏省老行当文化艺术节、苏皖地区锣鼓展演等演出,十番锣鼓开始走出淮安,走出江苏,走向全国。(记者 郑国梁 通讯员 吉凤山)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20